大创风采 | 鲁棒性人脸识别及应用
—————— 小组简介 ——————
项目主题
鲁棒性人脸识别及应用
项目负责人和成员
王家晖,项目负责人,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021级本科生
卢衍帆,成员,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021级本科生
符仕一,成员,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021级本科生
范斯卉,成员,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021级本科生
立项等级
省级
项目评级
优秀
—————— 项目介绍 ——————
人脸识别虽然使用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十分优秀,但是其容易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,因此保证人脸识别的鲁棒性尤为重要,即使得人脸识别在受到影响时仍能准确地运行。 本项目主要有四个部分:鲁棒性图像增强、鲁棒性人脸检测、特征提取与聚类,以及发掘人物同框关系。对于已得到的照片数据集,将数据集进行鲁棒性图像增强得到较为清晰、易于检测的图像;通过鲁棒性人脸检测后得到图片中的人脸位置与图像;再通过人脸特征提取模块得到的人脸特征用以聚类,得到人物的人脸信息,最后根据人物的同框次数展现人物同框关系,部署基于鲁棒性人脸识别的大数据人物关系图谱绘制系统。
▲图像增强模块目的为提高图像中人脸质量和提高应用的鲁棒性
▲项目对原D B S C A N算法提出了改进与创新,提出二次聚类和类间合并的概念,使得原算法在更大的数据,或是在数据动态增加的数据库上进行自监督聚类成为可能
▲在此改进算法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上公开的人物照片,提出通过聚类人脸找出人物,统计人物同框数量,生成人物同框关系,最后形成一个可互动的、动态的显示人物同框关系的平台
本项目旨在开发一种鲁棒性人脸识别系统,解决传统方案在光照、角度、表情等方面的鲁棒性不足的问题,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和稳定性。在项目中,我们将整体项目分为四个模块,逐一攻克了项目中的技术难题,并最终合作整合为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,该系统得到了较多专家的认可,达到了立项时的目标。 基于项目中几点创新,我们将使用的方法进行总结提炼:图像增强中的背景和目标分别增强,使用聚类的方法将人脸识别与同框分析领域相结合,申请了“基于人脸与背景融合增强的人物同框关系分析方法及系统”专利。
—————— 小组心得体会 ——————
在项目实施过程中,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项目的挑战性,在克服各类难题中收获满满,同时也对团队协作、专业能力、科研前沿等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提升。 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,我们发现要克服不同环境下的光照变化、角度变化等挑战,需要对算法进行深度优化。这要求我们深入研究相关文献、借鉴前沿技术,同时对比不同算法的优缺点,进行权衡取舍。我们深入研究人脸识别、图片处理、人脸检测领域的前沿技术,这让我们团队对深度学习、图像处理、目标检测、聚类算法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,我们动手实践,不断调整算法参数,优化更新最新技术模型,发现难题时,创新性提出不同解决方法,最终从中获得了技术深度上的提升。项目的实施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。从项目选题、背景调研、小组分工、技术选型、开发实施,再到测试与优化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。这培养了我们对问题综合处理的能力。
—————— 导师介绍 ——————
▲操晓春教授
操晓春,中山大学信息学部副主任、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,国家杰出青年/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。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网络空间内容安全应用研究。
导师寄语
大创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,项目的产出质量是学院评估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标杆。该项目成员面向国家需求,聚焦人脸识别中微弱光照、剧烈角度变化等挑战,经过不断努力,探索了新理论、尝试了新方法,很好的完成了项目任务,结项时获得了评委老师们一致好评。期望同学们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持续努力,勇攀科学高峰。
** 欢迎关注 **